日前,“天地航班—中国首次商业返回式卫星服务”科学传播沙龙在北京科学中心举行,业内专家介绍了中国新一代可重复使用返回式卫星研制情况。
以《新一代可重复使用返回式卫星发展研究》为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实践十号”卫星总设计师赵会光介绍了可重复使用商业返回式卫星的规划及首发验证星的相关情况。
“希望明年完成首发星的验证。”赵会光说,通过改造型谱、优化布局,在轨回收载荷将达到500公斤,在轨时间可达20日左右,返回模块具备15次重复使用能力。未来,中国新一代可重复使用返回式卫星的微重力水平、承载比有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此外,国际宇航联合会卫星商业应用专委会亚太办主任朱林崎介绍了国内外空间实验平台搭载实验现状,并对空间搭载实验应用及需求进行了展望。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刘长庭从国外空间微生物制药研究、空间微生物转化应用服务于人类、新材料在防止微生物方面的应用等方面,讲述了空间搭载微生物的应用价值和成果。
专家表示,未来数年将是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从明年起,我国新一代商业返回式卫星在未来10年将发射15次左右。作为我国未来极具潜力的可商用空间实验平台,其常态化运营将打破目前仅有国际空间站提供少量商业搭载的局面,开启中国商业航天“航班化”搭载服务的新篇章。商业返回式卫星搭载项目的实施,将为全球范围的用户提供可靠、稳定、可持续的载荷搭载机会,实现“航班化”服务,有效促进航天高科技的落地应用。
本次活动由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中国宇航学会主办。本次沙龙也是北京科学中心“科学咖啡馆”的首场活动。